什么叫配资股 云知声三冲IPO的“生死时速”

发布日期:2025-05-19 22:55    点击次数:198

什么叫配资股 云知声三冲IPO的“生死时速”

导读:云知声现金流告急什么叫配资股,三冲IPO的生存突围“生死局”。

近日,云知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云知声”)再度更新招股书,第三次向港交所发起IPO冲击。此次,它带着破釜沉舟的决心,试图挣脱命运的枷锁,在资本市场上寻求新的生机。那么,究竟是什么驱使云知声如此执着于IPO?答案或许隐藏在其财务报表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之中。

从财务数据来看,云知声近年来营收虽呈增长态势,却始终深陷亏损泥沼,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怪圈。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云知声急需通过上市获取更多资金,以加大研发投入、拓展市场份额,提升自身竞争力,从而在这场残酷的市场角逐中谋求生存与发展。

三冲IPO,背后是生存焦虑

2012年,云知声在北京中关村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土地上诞生。创始人黄伟、梁家恩、康恒等在语音识别、人工智能领域拥有深厚技术背景。凭借在技术与市场方面的出色表现,云知声在资本市场备受青睐。从2012年底首次外部融资至2023年,云知声先后完成10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超20亿元,投资方涵盖挚信资本、启明创投、磐古创投、中网投、京东、360、高通等近30家知名机构,成为语音AI领域独角兽之首,估值一度高达87亿元。

自2020年起,云知声便踏上了艰难的上市征程,先后三次冲击IPO。2020年11月,云知声首次冲刺科创板,目标直指“AI语音第一股”。当时的云知声在招股书中信心满满,宣称在语音病历和家电智能语音模组领域的市场占有率皆高达70%,试图以此凸显自身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然而,这一数据却遭到行业巨头科大讯飞的公开反驳。2021年2月,在巨大压力下,云知声不得不撤回上市申请,首次IPO之旅以失败告终。

2023年,云知声将目光转向港股市场,先后于6月27日和2024年3月15日两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但命运似乎再次与云知声开了个玩笑,这两次递表均未成功,上市计划再次搁浅。

2025年3月30日,云知声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中金公司和海通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云知声如此执着于上市,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从资金层面来看,AI行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行业,研发投入巨大且回报周期长。云知声多年来持续亏损,2022 - 2024年,公司净亏损分别为3.75亿元、3.76亿元和4.54亿元,累计亏损超12亿元。持续的亏损使公司资金压力巨大,急需通过上市获取更多资金支持,以维持研发投入和业务运营。

截至2024年底,云知声的应收账款余额达到5.59亿元,占当年营收的近60%,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达283天,远超正常授信期限。这表明公司资金回笼存在较大问题,资金链紧张。

AI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市场格局瞬息万变。头部企业凭借技术、资金、人才等优势,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构筑竞争壁垒。云知声虽在某些领域取得一定成绩,但与科大讯飞等行业巨头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按2024年收入划分,云知声在国内生活AI解决方案市场的市占率为5.8%,在国内医疗服务及治疗AI市场的市占率为2.3%。在此市场环境下,云知声需尽快上市,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加速自身发展。

此外,云知声前几次融资时与投资者签下对赌协议,授予投资者赎回权。若公司未能在约定期限内上市或达成业绩目标,需按年利率10%回购投资者股份。这使得云知声面临巨大赎回负债压力,截至目前,其赎回负债超30亿元。上市成为云知声履行对赌协议、避免巨额赎回负债的关键。

技术梦与商业现实的碰撞

2022 - 2024年,云知声营收规模持续扩张,收入依次为6亿元、7.27亿元、9.3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3%,然而公司却始终深陷亏损困境。高额的研发投入成为拖累业绩的关键因素,2022 - 2024年,公司研发支出分别达2.87亿元、2.86亿元、3.7亿元,占营收比重稳定在30% - 40%的高位区间。云知声在技术研发领域可谓不惜血本,试图凭借技术突破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与服务,但这也让公司的财务负担日益沉重。

图片

在技术研发方面,云知声的投入范围广泛,覆盖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大模型等多个前沿领域。2023年,公司成功推出参数规模达600亿的山海大模型,在MedBench评测中斩获82.2分的高分。然而,技术研发成果虽丰,大模型的商业化落地却进展迟缓。截至2023年底,大模型相关收入仅为1670万元,在当年总营收中的占比仅约2.3%,未能将技术优势有效转化为盈利,致使研发投入成为公司的沉重包袱。

与此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加剧了云知声的亏损局面。为争夺市场份额,不得不持续加大市场推广与客户拓展的投入。2022 - 2024年,云知声的销售及营销开支分别为4608.6万元、5881.0万元、7070.5万元,呈逐年递增态势。

从财务数据来看,云知声的现金流状况令人担忧。截至2024年12月31日,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1.56亿元,相较于2023年底的3.79亿元大幅缩水,资金储备持续下降,资金压力与日俱增。

云知声现金流紧张主要源于应收账款高企和经营性现金净流出两大问题。2024年底,公司应收账款余额高达5.59亿元,占当年营收的近60%,应收账款周转天数长达283天,远超正常授信期限。这表明公司大量资金被客户占用,资金回笼速度缓慢,严重影响了公司的资金流动性。

此外,2022 - 2024年,云知声的经营性现金净流出分别为1.66亿元、2.84亿元、3.19亿元,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这反映其主营业务不仅未能创造正向现金流,反而持续消耗资金。

云知声的市场份额问题一直备受争议,这也成为其发展道路上的重大困扰。2023年改为冲击港股IPO后,云知声招股书中的数据口径发生变化。此时,云知声指出按2022年收入计,在智慧生活AI解决方案市场占比8.4%,在国内智慧医院AI解决方案市场占比仅有6.6%。

到了2025年第三次递交招股书时,按2024年收入划分,云知声在国内生活AI解决方案市场的市占率为5.8%,在国内医疗服务及治疗AI市场的市占率为2.3%。从曾经宣称的70%到如今较低的市场份额数据,这种巨大落差不仅反映出云知声在市场份额统计上的不严谨,也让投资者对其市场地位和发展前景产生更多担忧。

云知声所处的AI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在这个市场中,不仅有科大讯飞、思必驰、出门问问、Nuance等专业的智能语音技术公司,还有百度、阿里、谷歌等国内外互联网科技巨头的身影。

相比之下,云知声在技术实力、市场份额和资金储备等方面都与这些头部企业存在较大差距。在大模型领域,云知声的山海大模型虽在某些评测中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头部企业的大模型相比,在参数规模、算力支持、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仍有不足。

在大模型浪潮中,云知声迅速推出山海大模型,试图在这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2023年5月,云知声发布拥有600亿个参数的山海大模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山海大模型的表现逐渐陷入起伏不定的状态。智源研究院的大语言模型评测能力榜单最新一期为2024年12月,山海大模型4.0在主观评测中排名第15,客观评测排名第10。而国外主流排行榜如ChatbotArena,目前也未收录山海大模型。

从招股书中可以看出,云知声将若干非必要的研发工作外包给第三方承包商,同时委聘第三方服务提供商注明公司用于培训模型及改进技术的大量数据。2022 - 2024年,第三方服务费是云知声研发开支最主要的构成,各期分别为1.47亿元、1.44亿元及2.1亿元,分别占比研发开支的51.3%、50.3%及56.8%,合计达到5.01亿元,依赖于第三方外包,存在技术空心化的风险。

三冲IPO的坎坷历程,是其渴望破局的奋力挣扎什么叫配资股,也映射出AI行业商业化落地的艰难与挑战。财务数据的阴霾、市场份额的争夺、技术实力的考验,无一不是横亘在云知声面前的巍峨高山。是在困境中黯然退场,还是在逆境中砥砺前行,闯出一片新的天地?让我们拭目以待。